美国、欧洲低得多,合资厂商也不像自主品牌有巨大的研发投入,为何车价反比国外贵?”从海外归来的黄先生认为,合资车企显然不愿放弃高利润,有操控价格的嫌疑。
某车企高管认为,车价的简单对比,不能成为判断垄断行为的依据。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持续攀升的背景下,部分车企已经在偷偷降低配置水平甚至生产质量来比拼价格,这对消费者更不利。
“车价偏高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实施多年的汽车流通管理办法有关系,获得厂商授权才能销售汽车,高成本高投入的4S店成为汽车销售和服务的主渠道,这加大了车企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经销商实际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价格体系的灵活调整。”北辰亚运村车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汽车品牌销售办法或面临调整
反垄断调查,对于由整车制造商掌控话语权的中国汽车流通链条来说无疑是一记重拳。此前,汽车流通协会已经多次建言,希望修改2005年开始实行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
该办法确立了“品牌授权经销”原则,让“被授权”的经销商从一开始就处于厂家的附庸地位,因此被认为充分代表了生产企业的利益。最近几年,汽车大卖场生存空间萎缩,进口车价居高不下,4S店大面积亏损等,都被认为是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弊端显现。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4S店主导的汽车销售格局中,厂家制定汽车零售最低限价,违规经销商动辄被处罚的现象司空见惯,只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一些销售压力大或渠道管理不力的厂家,会对经销商私自降价或加价持默认态度。
除了限价销售外,汽车厂家强推4S店形式、垄断零配件配售、禁止经销商跨区域销售等行为,也涉嫌违背《反垄断法》。
观察
豪车被“反垄断调查”
是高利润惹的祸?
中国《反垄断法》并不反对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反对的是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
无论此次的“反垄断调查”与车企利润之事是否存在关联,但进口车高利润之事一直以来就是汽车行业默认的情况。
其实一直以来,进口车有较大利润空间是业内的共识,进口畅销车型由于货源紧张而加价的情况不在少数。”张志勇分析认为,随着近几年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进口车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逐步增大,因而导致整体进口车市场的价格水平出现下探,这也就自然引申出消费市场对进口车企业利润高的想法。
而对于外界的看法,深陷舆论浪尖的进口品牌汽车制造商也颇有微词。宝马中国[微博]公关部杨女士就表示:“按照宝马的年报显示,我们一年的息税前利润率大概为9%~11%。但目前业内并没有对车企利润高低标准进行界定,所以企业也无法对外界所议论的‘高利润’一事作出回应。”